11月11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缓缓落下帷幕。因疫情原因,所有晋级的参赛队伍汇集云端、隔空比拼,打造了一场“超越极限,重塑自我”的创新创业盛会。
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列表
广州大学风工程与工程振动中心本次比赛中硕果累累。在全体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心的慧潜科技团队凭“潜力无限——国内首创可浑水作业的检测机器人”项目,在本次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取得了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完美收官!!!
图1 慧潜科技全国总决赛备赛过程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决赛中,我中心另外两个项目,产业赛道的“水域探险者”和主赛道的“吸碳再生砖——建筑垃圾的高附加值再利用”分别获得了省赛的银、铜奖。
放眼过往,慧潜科技在大赛中的成功绝非偶然。项目团队成员由梁家乔、刘国蔚、李喻、李晓娜、刘思颖、许阳、李思逸、石博丹、张淦基、祝梓博、刘田彬、唐梓涵、周佛保、江渤文和王宣璟组成,专业背景跨机电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神经科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多个领域,拥有5项优势技术和15项专利。团队已于今年入驻广州大学科技园。产品性能全国领先,目前已应用在港珠澳跨海特大桥等重要设施,使用效果得到周福霖院士、杜彦良院士、陈政清院士等知名专家的一致好评。
图2 周福霖院士与团队导师刘爱荣、陈炳聪以及成员梁家乔、刘国蔚合影留念
慧潜科技团队拥有强大的导师团队,分别为刘爱荣,陈炳聪,傅继阳,叶锡钧,王家琳,饶瑞,宋佳玲,叶茂,黄永辉老师。周福霖院士和傅继阳副校长作为专家顾问指导慧潜科技团队结构病害识别定位、三维重构和机身与桨叶的优化设计。其中,非线性分析与结构稳定控制专家刘爱荣教授,为慧潜科技团队提供了结构优化技术设计指导。陈炳聪老师,基于自身多年商业经验,为本项目提供销售、运营模式方面的指导。王家琳老师,作为一位流体分析、机电方面的专家,为机器人提供框架设计的技术指导。广州大学风工程与工程振动中心强大的师资力量与科研团队为慧潜科技的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为团队护航。
图3 刘爱荣教授对项目进行指导
慧潜科技为桥隧、码头、水利、水产、船舶、管道等行业提供精准水下检测作业机器人产品、研发与租赁服务。主打的BG系列水下检测机器人可用于各类水下作业环境,如水下结构检测、船体检查与清洁以及海洋牧场维护等。慧潜BG320采用模块化设计框架,可以加装不同的辅助设备及配件,而且其搭载的自主设计防缠绕无轴推进器,可满足复杂的水下作业场景要求。同时,慧潜BG320采用了自主创新研发的MSH视觉增强技术和智能抗扰流自稳算法,可在100NTU浑浊度下仍能清晰拍摄,并可抵御2m/s的水流冲击,保持自稳。
从项目启动开始,慧潜科技一直致力于研发水下检测机器人,获得大量科研成果和完成了三代产品迭代,得到了多位专家的认可。周福霖院士认为该产品“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填补了空白”;杜彦良院士对产品予以“总体作业能力达行业领先水平”的评价;陈政清院士认为慧潜科技团队研发的机器人是“未来水下工程检测的领军者”。慧潜科技的同学与中心的导师一路披荆斩棘,克服各种困难险阻,经过不断努力,成功与多家公司等达成合作。
图4 周福霖院士的亲自指导
尽管决赛期间,学校因疫情被封闭,团队师生仍没有放弃,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备赛,最终,获得了意义非凡的全国金奖!然而,“互联网+”大赛的完美收官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传奇的开始。一路走来,变化的是同学们的工作能力以及团队的成长,不变的是同学们的初心与勇创科技高峰的勇气!再次祝贺与感谢广州大学风工程与工程振动中心的老师们和慧潜科技团队的同学们!慧潜科技必当竭尽所能,再接再厉。超越梦想,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