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预告 >> 正文

​广州大学风工程与工程振动研究中心2022年人才招聘启事

发布者:[发表时间]:2022-01-17 [来源]: [浏览次数]:

广州大学风工程与工程振动研究中心2022年人才招聘启事     

    广州大学风工程与工程振动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8月,属于广州大学级科研机构,拥有包括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111引智基地在内的2个国家级平台及5个省级平台。中心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关键技术为切入点,在以傅继阳研究员(国家杰青)为首的研究团队多年凝练下,形成以下三个研究方向:1)结构风工程:包括超高层建筑及大跨空间结构等典型土木工程的健康监测、结构抗风设计、结构抗风优化等;2)桥梁工程:包括高性能智慧桥梁设计理论、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桥梁水下病害智能检测等;3)土木工程材料:包括先进复合材料、多功能建筑材料、新型水泥材料等。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我中心研究团队,真诚欢迎上述研究领域的海内外优秀学者加盟。   

招聘岗位    

科研教学岗位,博士后;    

专业:结构风工程、桥梁工程、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检测机器人。   

三、人才类别及待遇    

(一)“百人计划”    

    1.领军人才。为师德高尚、学风正派的学者,学术造诣高深,取得所在学科国内外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本学科前瞻的学术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研发能力。熟悉本学科、本领域国内外前沿的研究动态并掌握研究方法。能带领本学科赶超或者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    

    2.青年杰出人才。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较大的发展潜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对本学科领域前沿问题有独到见解,具有创新性工作思路,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并获同行专家认可,国内在职学者应是在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取得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青年杰出人才。年龄一般在38周岁以下。    

    3.突出学科带头人。指学术上具有较大影响力,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并有持续发展潜力,在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正高级职务并有主持国家级别重点以上科研项目的经历,或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副高级以上职务的学者。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   

工作和生活待遇:     

       1.编制:事业单位编制;    

       2.岗位:领军人才、突出学科带头人聘教授,青年杰出人才聘教授或副教授;

       3.薪酬:实行年薪制并按照学校审定的人才层次类型或特聘类级别给予国内有竞争力的协议薪酬和福利待遇;   

       4.科研启动经费:面议,纳入2+5学科与科研创新交叉平台统筹管理;    

       5.城市人才津贴:申报认定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并享受相应的购房补贴待遇(100万元1000万元不等);海外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可申报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享受国家和地方配套经费共60万元;享受10万元30万元不等的博士后或博士安家费;   

       6.住房:协助解决住房问题,有市、区公租房和学校过渡性住房可供选择;   

       7.子女入学:符合属地义务教育招生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可安排学龄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就读广州大学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学校。

(二)全职特聘人才      

    1.全职特聘副教授。具有一年以上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博士后或相关教学科研经历。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有独立承担重要科研项目的经历或已经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首次聘用时年龄在40周岁以下。  

    2.全职特聘讲师。有国内外较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已取得较高水平学术成果。首次聘用时年龄在35周岁以下。     

工作和生活待遇:      

       1.编制:预聘——长聘制;     

       2.岗位:特聘副教授、特聘讲师;     

       3.薪酬:提供国内有竞争力的薪酬;

       4.科研启动经费:面议,纳入“2+5”学科与科研创新交叉平台统筹管理;

       5.城市人才津贴:申报认定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并享受相应的购房补贴待遇(100万元—200万元不等);海外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可申报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享受国家和地方配套共经费60万元;享受10万元—30万元不等的博士后或博士安家费;

       6.住房:协助解决住房问题,如申请市、区公租房,或选择学校过渡性免租金住房或领取租房补贴(按2000元/月标准发放),时长36个月;

       7.子女入学:符合属地义务教育招生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可协助安排学龄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就读广州大学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学校。 

 (三)博士后    

1.招聘类型    

(1)师资博士后,聘期“2+3”年。首个聘期(前2年)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考核优秀的,留校任教,进入第二个聘期(3年),聘全职特聘或百人计划人才。    

(2)计划内博士后,聘期2年。工作期满(有培养协议的除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招聘条件    

(1)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2)年龄一般应在35 周岁以下;    

(3)获博士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 3 年或已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应届毕业生);    

(4)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3.在站期间待遇    

     (1)薪酬福利:年薪+住房/租房补贴+工会福利待遇    

  根据申请者学术水平、工作计划、创新能力、学术发展潜力等分A、B、C三类。    

    a.年薪应发36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其中A类业绩优秀的44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经费来源于国家(省)、市、学校。    

    b.可按学校规定租住学校周转房或公租房。如未享受学校住房,按2000元/月(2.4万元/年)标准发放租房补贴。

    c.可申请落户我校常住户口、参照事业编制人员享受体检等工会福利待遇。

    (2)科研启动费

       在站期间,可按规定申领广州市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20万元。

    (3)项目申报

       学校支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申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学者计划”“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和“广州市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等项目。如入选,将按相关政策提高相应待遇。

    (4)职称评审 

       在站期间可参与职称评审,认定或评审通过后可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称证书。

    4.出站留校 

    (1)师资博士后首个聘期(2年)出站考核优秀的,聘全职特聘讲师/副教授,签订3年聘用合同。出站考核优秀且业绩突出、符合当年百人计划人才引进条件的,经学校人才引进程序进入事业编制,另行商定聘用合同。出站考核达不到优秀的,按规定出站,不进入第二个聘期。 

    (2)计划内博士后出站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出站考核结果优秀的,可参照师资博士后进入第二个聘期。

    5.出站留穗留粤后续资助

    (1)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且未满40周岁的出站留穗博士后,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认定“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并享受相应服务保障待遇。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免租入住85平方米的高层次人才公寓或享受住房补贴100万。

(2)期满出站后1年内到广州市属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聘用协议),或期满出站后1年内在广州市自主创业且符合其他条件的,按相关规定向市申请安家费30万元(市财政分两期发放)。

(3)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不含境内)获得博士学位,可申请“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出站后与我省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协议或劳动合同,并承诺连续在粤工作3年以上的,可按相关规定向省申请住房补贴40万元,但不重复享受广州市安家费待遇。 

6.导师名册   

序号 合作导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1 傅继阳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2   刘爱荣 土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土木工程检测机器人 

3     吴玖荣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结构风工程

结构风振控制

结构健康监测


、应聘材料要求    

(一)百人计划和全职特聘人才    

   请通过电子邮件提供下列完整材料:    

1.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个人简历、学历和学位证明(海外归国的还需提供留学人员归国及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材料),教学科研经历等;    

2.教学科研计划;    

3.学术代表作:近5年内应聘者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代表作(含论文、著作、专利等)。     

4.主持科研项目及经费情况;    

5.其他能证明教学科研水平的材料。    

(二)博士后      

  本招聘常年有效,申请人可随时联系我校相关单位提出申请。应届博士生应保证能够在申请当年毕业,如未能按期取得学位证,不保留录用资格。    

   申请人先联系合作导师,导师同意招收后,请将广州大学博士后申请表等申请材料发送至联系人邮箱。进站申请有关程序及材料要求:http://rsc.gzhu.edu.cn/info/1053/2230.htm  

.联系方式    

联系人:温老师    

电话:(020)39366432    

邮箱:wjt@gzhu.edu.cn